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路年鉴

读史明志(二):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2-12-14
字体:
访问量:
来源:
分享到:

刚刚谈了阿坝公路的建设史,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阿坝的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史。

(一)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单位的历史沿革

还是得从成阿路说起。

因为阿坝公路养护人的前身,大多都是我们建国初期进州修筑各条公路的筑路人。

1952年5月,阿坝州第一条公路成阿公路修至汶川绵池,这建成的55公里公路,省上将其交由原省属灌县养路段养护。其后,随着成阿路修筑的进展,灌县养路段1954年管养至理县长河坝,1955年又管养至成阿路222K理县米亚罗

1955年11月,成阿公路全线竣工,灌县养路段在阿坝州境内的养护里程划为从79K(灌县与威州交界)到179K(理县);179K至319K理(县)马(塘)段由成阿路指挥部留人养护,其机构设于米亚罗;319K至393K马(塘)龙(日坝)段由四川省公路局组织人员养护;1957年,省属刷经寺养路段成立后,由其养护理县至龙日坝段;龙日坝至阿坝县城段,初由当地政府组织民工养护,1956年1月起由阿坝州属龙阿养路队养护(阿坝养路队前身)。

1956年8月至1958年12月,刷经寺至马尔康、龙日坝至唐克、威州至茂县、壤口至黑水公路先后建成,四川省公路局补助部分经费,分别成立了马尔康、若尔盖、茂县、黑水养护队进行季节性养护。

1958年,全省体制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省将原灌县养路段州境部分和刷经寺养路段下放给阿坝州,共有干部21人,工人338人,养护公路里程887.9公里。同年7月,阿坝州委下发《关于养护体制下放各县的通知》,将灌县养路段改为威州养护队、刷经寺养路段改为刷经寺养护队,连同其他5个养护队下放各县管理,养护经费由州交通局核定交各县掌握使用。

1960年1月起,干线公路收归阿坝州统一管养后,州成立“阿坝州交通局养路段”,由州交通局养路科代理工作,全州建立州、县两级养护机构,计有威州、刷经寺、马尔康3个州属养路队和阿坝、茂汶、若尔盖、黑水、理县、松潘6个县养路队,全州共有养路职工1534人,其中管理干部65人,共养护州内1480.2公里公路。卓克基至两河口68公里公路当时由小金森工局养护。

1961年10月,阿坝州交通局养路段更名为阿坝州养路总段,将原威州、刷经寺、马尔康三个州属养路队调整为威州、米亚罗、刷经寺、马尔康、金川、绰斯甲六个分段,直属总段领导,阿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若尔盖、红原、壤塘、小金9个县养路队仍属各县交通科领导,但技术和财经由总段领导。卓克基至两河口公路划归小金县养路队养护。

1962年初,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阿坝州筑路支队撤销,部分干部和工人充实到养路部门,同时,养路部门也精简497人回原籍,合并阿坝、理县养路队到刷经寺养路队。

1962年7月,阿坝州养路总段及其直属的威州、米亚罗、刷经寺、马尔康、金川五个分段,连同管养的成阿、刷丹、可壤、龙唐、唐郎、瓦松、松南、壤渔、卓两、威凤等公路,七盘沟、威州、可尔因、木足等4个汽车渡口,包括养路职工,一并收归省直接领导,原“阿坝藏族自治州养路总段”更名为“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原13个段队(威州、米亚罗、刷经寺、马尔康、金川、绰斯甲6个分段和茂县、黑水、松潘、若尔盖、红原、壤塘、小金7个县养路队)除茂县养路队外,合并组成为威州、刷经寺、马尔康、红原、松潘、若尔盖、壤塘7个养路段。上述之外的路线和渡口,交所在县管养,县道养护由阿坝州交通局直接管理和拨款(当时下辖茂县和黑水两个县属养路队)。1962年底全州共有养路职工1768人,其中干部153人。

1966年3月,原马尔康养路段分为马尔康和小金两个段(小金段管养卓小路0K至134K),原刷经寺段分为刷经寺和黑水两个段(黑水段管养壤(口)渔(巴渡)路0K至101K)。

1967年10月,州新成立汶川、阿坝、壤塘、松潘、黑水5个县养路队,加上分别于1957年1月、1965年2月、1980年11月成立的茂县、若尔盖、南坪3个县养路队,由州交通局管理的县养路队达到8个。至1969年由青海省管养的阿坝县至柯河61公里公路交阿坝县养路队养护后,全州县养路队共配备养路工295人,养护公路569.6公里;至1990年,有职工372人,养护公路17条1029公里。

1975年,省在阿坝公路养护总段建制下新建立理县、阿坝、金川3个养路段。至此阿坝公路养护总段下辖威州、刷经寺、马尔康、红原、松潘、若尔盖、壤塘、小金、黑水、理县、阿坝、金川12个分段,管养公路1700余公里。

1991年1月,经省公路局批准,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内设路政管理大队(由保卫科履行职责,1994年改制后合并为保卫路政科)后,更名为“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

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批转省交通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报告的通知》,要求下放国省干线管养机制到各地、市、州。

1994年1月,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局”,所辖汶川、刷经寺、马尔康、红原、松潘、若尔盖、壤塘、小金、黑水、理县、阿坝、金川12个养路段同时更名为公路管理分局。同年8月,总段连同管辖的公路成建制下放给阿坝州管理,隶属于阿坝州交通局领导,为州属正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仍对12个分局进行直接管理。

1998年,实行“段队合一”,茂县和九寨沟县(原南坪县,1998年2月更名)养路队均改名为公路管理分局调整给阿坝州公路管理局管辖,其他若尔盖、汶川、阿坝、壤塘、松潘、黑水等6县养路队人员、资产合并入所在县的公路管理分局。至此,全州实现一县一局管理模式(红原县境内公路里程较长,分设有红原和刷经寺2个公路管理分局),负责全州国省干线管养,县道管养任务交由所在县交通局负责。

截至目前,阿坝州公路管理局下辖马尔康、金川、小金、汶川、理县、黑水、茂县、松潘、九寨沟、若尔盖、红原、刷经寺、阿坝、壤塘14个公路管理分局并实行垂直管理,另设机具站、干休所2个科级下属单位;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会办公室、监察审计科、政工科、劳动人事科、路政支队、总工办、工程科、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科(2007年3月设立)、财务科、机料科、安全保卫科等13个科室和机关党支部、团委2个兼职管理部门;在全州设212个公路养护站;核定编制(事业)2624人,现有职工3832名,在职职工1832名,离退休职工2000名。全州2300.87公里国省干线公路,阿坝州公路管理局目前负责管养1963.3公里,其中:国道643.3公里,省道1320公里;其他337.57国省道,由郎川公司管理国道213线223.37公里,卧龙特区管理省道303线114.2公里。

路政管理机构沿革。1991年1月,经省公路局批准,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内设路政管理大队(各分段设路政分队),由保卫科履行职责,1994年改制后路政大队与保卫科合并为保卫路政科(各分局设保卫路政股);2007年3月经州编办批准,在州公路局内设路政支队,配科级职数1名,州公路局原保卫路政科更名为安全保卫科。阿坝州公路管理局路政管理支队截至2012年10月有专(兼)职路政管理人员182人,下辖14个路政管理分队于各公路分局(在各分局对内仍为保卫路政股),由分局和支队共同领导,支队在全州设固定超限超载检测站4个(汶川彻底关、九寨沟上甘座、若尔盖红星、小金猛固桥)和流动超限检测站4个(汶川、茂县、松潘、红原)。

(二)阿坝公路人有着优良的“血统”

从历史沿革来看,阿坝州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大致分四个阶段。一是1952年5月至1958年6月省公路局与州交通局分工共管时期(省公路局仅管灌县、刷经寺两个养路段,负责成阿路的养护管理);二是1958年7月至1962年7月州交通局统一管理时期;三是1962年8月至1994年7月省公路局统一管理时期;四是1994年8月至今的州交通局统一管理时期。

从历史沿革来看,阿坝州公路管理局的根源最早要溯及1952年至1958年期间4个不同时段加入干线公路养护,又于1962年被统一收归于省公路局管理的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的队伍,同时还有先后成立于1957年至1967年间,一直隶属州交通局,直到1998年“段队合一”时,合并到阿坝州公路管理局的8个县养路队。可以说,渊源于成阿路的阿坝公路事业草创初期的各路英雄,在为阿坝公路交通事业奋斗的时代大熔炉中,最终锻造到一块,铸就了“阿坝公路人”这块金字招牌。

这里说说奠定“阿坝公路人”基础的,与“阿坝公路人”有最早渊源关系的四支队伍。

一是1952年5月进驻阿坝地区养护成阿路灌汶段的省属灌县养路段。它于1958年由省下放阿坝州管理,于1962年被统一收归于省公路局管理的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在以后不同的省管、州管时期,一直都是直属单位,为威州养路段即现在汶川公路管理分局的前身。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最邻近省府成都,一直是全州交通的要冲。这里是全州交通量最大的地方,也是养护工作量最大的地方,驻守汶川的公路养护队伍,在公路管养工作上,弘扬优良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在不同时期始终保持了位于全州前列的成绩和荣誉,是全州公路养护战线上响当当的排头兵。

二是成立于1957年,当时担负成阿路理县至龙日坝段养护任务的省属刷经寺养路段,其人员主要由修建成阿路的筑路工人组成。它于1958年由省下放阿坝州管理,于1962年被统一收归于省公路局管理的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也一直都是州管、省管时期的直属单位,是现在刷经寺公路管理分局的前身。刷经寺镇在1954年至1958年期间曾是阿坝州的州府驻地,由于气候恶劣等因素,在州府迁往马尔康之后一直是红原县的一个镇;但其养护编制却一直保留,主要是它长期肩负了鹧鸪山、查真梁子、海子山及垭口山,四座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的交通护卫责任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参加了成阿路的修筑,他们更深刻地懂得筑路不易,在这个环境最艰苦的养护队伍里,许多筑路勇士又锻造为护路英雄,并形成传统代代流传,成为全州公路行业“敬业爱岗,艰苦奋斗,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精神的代表,刷经寺养路段成为全州公路系统最早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的集体。驻守鹧鸪山顶的302道班(又叫三道班),于1957年3月被四川省委、省人委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是长期的模范班代表。

三是1956年8月至1958年12月,刷经寺至马尔康、龙日坝至唐克、威州至茂县、壤口至黑水公路建成后,由四川省公路局补助部分经费,分别成立的马尔康、若尔盖、茂县、黑水养护队,成员多是筑路人员在工程完工后就地转为养路工人,于1962年被统一收归于省公路局管理的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成为全州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的骨干。

四是成立于1958年,曾经修(改)建过龙唐、可壤、刷丹、卓小、中小等公路,于1962年充实到州管“阿坝州养路段”,旋即于7月加入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的阿坝州筑路支队。筑路支队是在原中央交通部第三工程处修筑唐克至郎木寺公路完工后留下的100多名骨干和2000多名筑路工人的基础上组建的,是州内早年影响很大的一支筑路大军。从这支常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筑路队伍中,曾经走出许多公路系统的技术骨干和领导人才。

以上四批最早加入阿坝州公路养护的职工,后来因公路系统招收子弟工、顶替工的招工方式,他们的儿女甚至孙儿孙女都成为阿坝公路人,是典型的“献完青春献子孙”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浓缩了至目前为止的整个阿坝公路史,也是阿坝公路人“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三)阿坝公路人有着光辉的业绩和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甘做铺路石的优良传统

自从1951年3月成阿路开建,阿坝公路人就此诞生,一代代公路人前赴后继,随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光荣历史,创造了泽被后世的光辉业绩和值得自豪的优良传统。

这里,我们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列举一些史实来说明。

据《公路》杂志1964年第10期通讯:

标题:继承红军革命传统 雪山顶上好道班——记成阿公路刷经寺养路段第三道班

通讯内容:刷经寺养路段第三道班住在海拔四千三百米高的鹧鸪山顶上。那里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周围三、四十里路没有人烟。鹧鸪山是成阿公路线上最高的一座山,又是通往草地的必经之道。当年红军长征就从这里经过。这山上气候多变,艰险难走,解放前人们常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就是在一天之中,时而冰雹,时而大雨,也要变几个样。三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遵循毛主席“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艰苦奋斗了九年,与大自然进行抗争……

这篇通讯报道的三道班,即是刷经寺养路段受到省委表彰的的模范道班——位于鹧鸪山顶的302道班。

据《阿坝州交通志》和阿坝州公路管理局文献资料记载:

1953年,汶川县城以北16K处杂谷脑河右岸发生大塌方,经威州养路段近一年的抢修,初步稳定。自1958年,该处开始滑坡,昼夜塌方,飞石不断,严重威胁运输安全。经省交通厅、公路局和州交通局、威州养路段会商,采取“截出顶部、减轻压力、稳定崖层”方案,并发动干部职工献计献策,在1958年耗用劳力1000余个清方和1959年耗用劳力1000余个减重后,滑坡和塌方得到治理。

1958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全州养路系统掀起技术革新热潮。养路职工利用废旧材料,因陋就简,创造出三关舵、自动式轻型卸料车、双层拌合耙、挖铲器、平浪机、推雪车、撒沙车、抽水筒等多种先进工具,并得到推广应用,普遍提高功效2倍以上,减轻了劳动强度,受到养路工人的欢迎。

1958年,刷经寺养路段藏族道班工人曾昌华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1961年,成阿路理县境内235K+800开始塌方,自1965年起愈为严重,余路基4.5米,时通时阻。理县养路段组织职工使用人力从山上排除塌方进行抢修,维持通行,至1984年到1990年加固河堤后为止。

1975年,威州养路段刘生忠被评为“四川省工业学大庆劳模”。

1975年,壤塘养路段兰泽俊(女)被评为“四川省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

1977年2月,四川省委、省革委授予刷经寺养路段三道班(302K道班)先进集体称号,1957年以来,该班多次受到阿坝州、省交通厅、公路局的表彰,是州内养路战线有名的先进集体。

1977年,阿坝养路队兰康初(女,藏族)被评为“四川省学铁人标兵”,同年被评为“全国学大庆先进个人”。

1977年8月,刷经寺养路段三道班班长陈仲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学铁人标兵”称号,并曾当选为红原县人民代表、阿坝州委委员等。

1978年5月,若尔盖养路段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

1978年10月15日,采用转体施工工艺的小金新桥大桥由阿坝州交通局负责建造成功,获得中央交通部1978年科技成果奖和阿坝州1978年度科技三等奖。

1980年3月,若尔盖养路段唐郎路20K道班班长陈来州,被四川省交通厅授予四川省交通战线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由阿坝州交通局工程师陈维章设计和主持施工,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转体施工的独塔斜张桥——金川曾达大桥。该桥建成后,于1986获得年四川省交通厅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阿坝州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82年刷经寺养路段“三八”女工班先后被四川省和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1982年,松潘养路段段长余大明、刷经寺养路段353K道班班长柏政富(羌族)、阿坝养路段麦尔玛道班班长陈昌梁、红原养路段龙郎路81K道班炊事员许光国、阿坝公路养护总段管理员邹定本,被四川省交通厅授予四川省交通战线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3月,若尔盖养路段唐克道班青年班长韩思辉,被评为四川省职工劳动模范。

1985年4月25日至5月4日,因突降暴雨,成阿路199K理县县城段爆发大量泥石流,泥石流堵塞杂谷脑河近2/3的河道,淹没沥青路面220余米,水深达1.4米,阻断交通。同时理县养路段机关房屋进水0.6米。理县养路段组织干部、工人组成突击抢险队,不分昼夜地在泥水中奋战,抢修便道,疏浚河道,加固桥基,牵引车辆。在7天内,沿公路内侧提高4米抢修出一条长450米的便道,维持通车,后经加宽一直沿用到90年代公路改造前。

1986年,四川省阿坝公路养护总段被命名为州、省级文明单位,有12个下属单位被命名为省、州、县级文明单位,150个道班建成了文明班组,占班组总数的59%。

1986年6月15日,茂县较场叠溪海子缺口,发生特大洪灾,茂松路两河口至茂县较场约28公里路基被冲毁。由交通部、省交通厅、厅公路局落实资金,由州交通局负责恢复,历时两年,于1989年7月完成修复。

1989年,若尔盖县养路队被评为全国治安先进集体,1990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1991年,阿坝公路养护总段被四川省交通厅评为“七五期间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92年6至7月,因连降大雨和暴雨,国道317县小金至丹巴路基全毁6公里,局毁5公里,路面冲毁22公里;成阿路上坍方泥石流随处可见,断道一个多月;省道208线汶川至松潘路基全毁6公里;省道303线刷炉路路基全毁500米,泥石流多处,断道阻车。国务院派出工作组到州视察灾情,省政府、交通厅、公路局多次到场指挥州县公路交通部门抢险。国家、省拨款予以修复。

1995年,汶川公路管理分局养路工张宗柏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1995年,阿坝州公路管理局被四川省委评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省级文明单位”,被四川省交通厅评为全省“八五期间交通工作先进集体”。

1996年,松潘公路管理分局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1997年,茂县养路队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省级文明单位”。

1997年,松潘公路管理分局养路工赵德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0年,阿坝州公路管理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九五期间先进单位”。

2002年8月,茂县公路管理分局养路工吴天兵被阿坝州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共青团阿坝州委评为“阿坝州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阿坝公路管理分局养路工李德被共青团阿坝州委评为“阿坝州十佳青年”。

2005年3月, 小金公路管理分局局长王文业荣获“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5年,马尔康公路管理分局职工王锡选、汶川公路管理分局职工易和平被省交通质量管理协会评为“四川省交通行业用户满意明星”。

2006年12月,阿坝州公路管理局被四川省交通厅评为“全省交通系统文明行业”。

2007年8月4,国道213线K871+400处(汶川阿师专隔河对面)山体发生特大滑坡,方量达60000余立方米,使刚刚抢通的道路再次被阻断。险情发生后,州公路局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局长陈琪和副局长黄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挥汶川公路管理分局抢险。由于塌方不断,7日至8日两天时间组织30名排险应急人员从300米高处边坡排除危石,9日至10日组织装载机和挖掘机清除坍方,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抢险中,陈琪同志被塌方掀下岷江,险遭不测。8月10日下午3点,顺利抢通便道,并拓宽有效路面至8米。

2007年11月,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琪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2007年抗灾减灾先进个人”。

进入“十一五”的近五年来,全州公路系统共巩固和创建县级文明行业9个、县级文明行业示范系统1个和县级最佳文明单位3个、州级文明单位3个、州级最佳文明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最佳文明单位1个,全州公路系统被评为厅级文明行业。全系统涌现出以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全省道德模范义德阳,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全省职业道德十佳个人邱正,全国模范养路工、省劳模易和平,省劳模任柯宇,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锡选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晓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个人。据统计,全系统近五年共有25人获得地厅级表彰、14人获得省部级表彰、1人获得国家级表彰,州公路局先后获得“全州四好领导班子”、“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交通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集体荣誉。

    (四)“5·12” 抗震救灾斗争成为考验新时期阿坝公路人的一块试金石 

    2008年“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是阿坝公路史上最为悲壮、激昂的一页。不需要过多赘述,我们一起来看看地震发生后,阿坝公路遭受了什么,阿坝公路人又做了什么。 

    2008年5月1214时28分,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全州国省干线公路全面瘫痪,汶川、茂县、理县三个重灾区县通往外界的公路交通全部中断,成为“孤岛”。

    5月12日晚18时,州公路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的抗震救灾道路抢险突击队和草地各县公路分局抢险机械、人员到达国道317线理县红叶电站至理县县城段道路受阻现场,全力开展抢通工作。同时,松潘公路分局抢险队伍到达国道213线茂县老龙湾道路受阻现场,全力进行抢修;茂黑路改建工程指挥部和黑水公路分局在清除完黑水县境内道路坍方后进入茂县两河乡境内,全力向茂县方向进行抢修;小金公路分局在清除完辖区路障后,会同马尔康公路分局支援力量连夜向卧龙方向进行抢修。

    5月14日,松潘公路分局抢通国道213线茂县老龙湾至两河乡路段后,与黑水抢通力量会合,进入茂县渭门乡至茂县县城段进行抢修。

    5月15日21时30分,经过州公路局西线抢险突击队连续72小时抢修,汶川西线救灾通道国道317线理县至汶川段全线抢通。这是灾后阿坝州第一条被抢通的灾区“生命线”,来自全国、全省和全州的大规模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进入汶川县。

    5月17日,国道213线松潘至茂县段和省道302线黑水至茂县段全线抢通。

    5月20日19时20分,国道213线茂县县城至汶川县城全线抢通。至此,阿坝州灾后国省干线公路抢通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州公路部门进入全面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道路保通工作阶段。

    5月21日起,全州公路职工特别是重灾区公路职工在余震不断、飞石不断中全面展开道路拓宽、降坡、清理排水沟和桥涵阻塞及恢复路容路貌工作,努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确保救灾物资和人员输送的道路安全、畅通。

    5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联合授予阿坝州公路局刷经寺公路分局装载机驾驶员义德阳同志“交通运输系统抗震救灾英雄”荣誉称号。

    6月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阿坝州公路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6月11日上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震救灾英雄”义德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习近平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并出席随后召开的抗震救灾英模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中央宣传部的组织下,义德阳于6月13日在京分别为解放军后勤总部官兵、首都奥运健儿和国家交通运输部领导等作了英模事迹报告,并于6月15日赴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5省市作英模事迹巡回报告。

    6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联合授予阿坝州公路局汶川公路分局装载机驾驶员邱正同志“交通运输系统抗震救灾英雄”荣誉称号。

    7月7日,国道317线都汶路飞沙关一号桥灾后安全隐患整治工程完工,为都汶路全线贯通后安全行车提供了可靠保障。

    7月7日,州公路局精心策划和组织,通过连续奋战,在国道317线理县境内K205+000处高300余米的高家庄左崖满天星路段,将岩脚170米长公路横移河中40米,形成宽40余米安全顺适大道,共完成改河110米,改道195米,填方11632立方米,改河砌体919立方米,投入人工504人次,机械设备143个台班。满天星路段在地震后岩体松碎,飞石不断,己砸死砸伤十余人,砸烂砸坏过往车辆数十台,严重危及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成为西线“生命线”的一道鬼门关、拦路虎。为确保西线的安全通畅,州交通局和州公路局确定了改线绕行整治方案。

    7月15日上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邱正同志在交通运部作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报告会前,邱正同志受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副部长冯正霖、副部长高宏峰、纪检组长杨利民等部领导的亲切接见。

    8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阿坝州公路局“抗震救灾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阿坝州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12月19日,由州公路局担任业主的省道209线、省道301线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开工典礼在红原县举行。

  12月26日,由州公路局担任业主的省道210线、303线和省道302县茂黑路、茂北路及雪山梁隧道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开工典礼分别在小金县、黑水县、茂县、松潘县同时举行。

    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全州公路系统在职职工遇难10人、失踪2人,退休职工遇难7人,失踪2人;重灾区汶川、茂县、理县三个分局和汶川彻底关、小金猛固桥两个超限运输检测站以及重灾区公路沿线47个道班房屋被毁,91个道班9万余平方米/2840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全局道班房受损面达58%;全州2300余公里国省干线58%里程上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涵洞和防护栏等公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7.97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全州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州委和各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强忍地震创伤,超越生理、心理极限,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道路抢通保通大会战,并出色完成抢通保通任务,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在这场与自然灾害进行殊死搏斗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发生地震时,局长陈琪同志正在汶川开会,他立即跑到汶川分局组织公路职工积极开展公路抢修,背负亲人伤亡的悲痛,克服高血压和因灾区卫生差而引发的脓疮发作,连续四个月坚持奋战在抢险第一线;副局长黎永国同志,为了茂黑路、茂北路的灾后重建,呕心沥血,连日奔波,以身殉职在工作岗位上;年近六旬、身患重症高血压的纪委书记王大泽同志,从成都星夜兼程赶到松潘,强忍病痛折磨,带领队伍苦战8天,抢通汶川北向生命线;副局长黄剑同志,在听说父亲于地震中摔裂骨盆后,含泪带领州公路局抢险突击队连续奋战3天3夜,率先打通汶川灾区第一条生命线;汶川分局局长王永新同志,在不知道工作于都汶路上的儿女下落的情况下,顶着脑血管痉挛症的疼痛,五个月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抢通保通第一线;因出差被困映秀的黑水分局局长唐祖成同志,冒死为解放军作向导,翻山越岭把救援部队从映秀带到汶川;下派威州镇牛脑寨村的汶川分局副局长方强同志,不顾自己和妻儿安危,在余震中每天上山下山数趟,奋力营救、安抚受灾村民;刷经寺分局老装载机手义德阳同志,在3位亲人伤亡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与同事一起连续奋战72小时,抢通汶川西向“生命线”;汶川分局装载机手邱正同志,在抢险中被塌方连人带机埋住,爬出来后毅然再次投入战斗;理县分局养路工尹玉琼同志,丈夫兼同事洪朝康在地震中遇难后,擦干眼泪继续护卫救灾“生命线”;龚翔、阳长青、唐吉明、龙俊森、王锡选、邱福洋等数十余名参加公路抢险的装载机手,不顾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冒死清除塌方,奋力打通各条公路救灾“生命线”。他们在党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英勇无畏,恪尽职守,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他们在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一心想着灾区群众,一切为了抢通保通,“舍小家,顾大家”,誓死捍卫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据统计,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州公路系统受到国家级表彰的个人有1名,受到省部级表彰的集体有5个、个人12名,受到地厅级表彰的集体有4个、个人8名。

    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在州委、州政府和州交通运输局的坚强领导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化危为机,迎难而上,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机遇,以业主身份毅然承担起阿坝州境内省道209线、210线、301线、302线、303线11个项目近千公里公路和茂县至绵竹、松潘至平武公路的2个特长隧道的重建任务,占全州22个公路交通重建项目的59%。以局领导班子成员为主要负责人先后成立的五个公路重(改)建项目办,按照保质保量、安全有序、又好又快建设方针,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于2010年底全部完成承建的公路重建项目,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2011年10月,因在阿坝灾后重建中成绩突出,阿坝州公路管理局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

    如果说,“5·12”特大地震灾难是一块试金石,那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阿坝公路人是一块质地最纯的金子!因为我们已经彻底战胜灾难,引领阿坝公路事业阔步走向了重生后的辉煌。

三、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开展“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以来,新时期的阿坝公路人锐意攻坚,加快了推进全州公路交通事业跨越发展的步伐。阿坝公路人迅速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交通扶贫、藏区加快发展、西部全面开发等政策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充分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排除万难,全力拼搏,努力推进公路重建、管理、养护工作,取得了2010年“8·14”、2011年“7·0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道路抢通保通战役胜利,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在2011年干线公路管养“国检”全省排名中,阿坝公路从“十五”期末的第十八位跃升到第四位,名列全省前列,实现了全州公路事业震后跨越发展,使阿坝州公路路况水平和群众公路交通出行条件全面超越震前水平,为阿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今,全州公路养护管理已在“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服务提高、发展加速”的新阶段向前快速推进。全州公路系统认真贯彻“建养并重,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提高质量;依法治路,确保畅通”三十二字公路工作方针,围绕建设西部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公路交通典范州的目标,按照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养护要求,加强公路全面养护和管理;以满足新时期公路交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积极淘汰落后的养护生产工艺、技术,推广应用新材料、新设备,培育、引进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人员、人才,按照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化标准加快职工队伍升级改造,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公路管养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人力劳动密集型向科学化、精细化、机械化的现代化养护管理模式转型。

    多年以来,全州公路养护职工以养路为业,以道班为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大山深处、草原腹地,在历年的元旦、春节和“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及每个周末,始终坚守岗位,确保公路安全、畅通,红军雪山草地长征精神和新时期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积极传承和弘扬;在反分裂维稳、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的战场上,阿坝公路职工更是表现出了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慨,“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高原公路队伍形象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如果说阿坝的公路事业在今天有了一点成绩,也应该归功于我们有这样一支拼搏奉献的职工队伍,是这支队伍甘为“高原铺路石”的牺牲奉献精神,成就了阿坝公路养护管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在灾后的跨越发展。

    同志们,我们今天一起回顾了阿坝的公路建设史和公路管养发展史,阿坝公路人历经的61年,让我们看到:

    整个一部阿坝公路建设、管养史,实际上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阿坝民族地区公路交通从无到有,一步步实现越江跨山,直到辉煌跨越的历史;是阿坝公路人与天斗、与地斗,不断战胜大自然,铺筑民族地区平坦大道和维护民族地区公路交通的斗争史;是阿坝公路人与自我进行斗争,不断超越自己,推进阿坝公路交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奋斗史;同时,也是我们数代阿坝公路人“立足公路,服务社会”的服务史和“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奉献史。

    同志们,在我们之前的几代阿坝公路人,自建国初筑路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自己的光荣历史,并给我们留下了光荣的传统。我们必须牢记先辈的光荣历史和光荣传统,将它不断发扬光大,奋力开拓阿坝公路交通事业美好的明天,不负61年前先辈们立下的夙愿,不辱我们今天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资料搜集、撰文:吴汉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