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路年鉴

阿坝公路养护工作篇:2003年《四川交通志•续志》

发布时间:2012-12-05
字体:
访问量:
来源:
分享到:

《四川交通志·续志》之阿坝公路养护工作篇 

 

审   稿:左代龙      

统   稿:张昌庆       

撰   稿:曾开贵   敬长春  黄马生  谢德蓉  张玉全       

资料收集:孙先同   敬长春  曾开贵  习路生   谢德蓉  刘  革

 

      

 

    一、国省道养护

 

    (一)国省道养护管理体制的变化

 

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可分割。公路养护是实施对公路维护保养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系列符合客观实际的方式方法作为指导,我们就无法按照客观规律来进行养护活动,使养护工作失去意义。而符合客观实际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就是我们所谈的管理活动。因此我们不能把公路养护与管理截然分离开来认识,而背离客观实际,使养护工作限于被动,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好务。那么又如何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呢?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正确确立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问题。只有在管理体制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实行正确的管理机制。从阿坝州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情况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不失为一种较适应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实际的管理体制。在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尤其是在不但经济落后而且地处高原山区气候恶劣的阿坝州来说,公路养护实行由省统管,很多无力解决的难题可由全省协调解决,尤其是仅靠州内少量养路费难于支撑的公路养护经费也可基本得到保证。这样才有保持全州道路较好状况的条件。正因如此,全省公路养护体制,虽然于1958年下放各地管理,但在下放三年多的较短时期,1962年又收回省管。并且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1988年,阿坝州沿用到1993年。

1、1993年前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阿坝公路管理养护总段,隶属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领导,系主要从事公路专业养护的国有事业性生产单位和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经济技术实体,担负阿坝州国、省道及主要干线全长1789.88公里的公路养护任务,并负责完成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下达的大中修公路工程的指令性计划;行政级别正县级,经费在全省养路费中调剂解决,经费来源及方式为上级全额拨款;下设马尔康公路养护管理分段、金川公路养护管理分段、壤塘公路养护管理分段、小金公路养护管理分段、汶川公路养护管理分段、理县公路养护管理分段、松潘公路养护管理分段、黑水公路养护管理分段、若尔盖公路养护管理分段、阿坝公路养护管理分段、红原公路养护管理分段、刷经寺公路养护管理分段等12个公路养护管理分段,另设工程队、机具站、职工校、干休所各1个,职工总数2480人。

2、1993年公路养护体制进一步下放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交通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报告〉的通知》(川府发[1993]25号和《四川省交通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中几个问题的通知》(川交研[1993]193号)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地方在公路养护管理中的作用和为公路养护市场化的改革打好基础,进行了市、地、州一级公路养体制改革,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成建下放各市、地、州管理。下放后,为保证人、财、物的统一调配,稳定队伍,形成合力,经州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成立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局。其性质是国有事业性的生产单位和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经济技术实体,行政级别正县级,隶属州交通局领导。职责是管理阿坝州公路,统筹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按照州交通局下达的经费和要求,编制本年度实施计划;负责县与县之间的公路管理;负责组织实施公路遭受自然灾害的抢修恢复;指导县局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完成交通局交办的其他任务。经费由省交通厅返回全州所收养路费外,再予以定额补贴,经州交通局下拨公路局。通过此次改革,建立了以州为统管的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但达到了保持实力、稳定队伍、平稳过渡的目的,而且在加强路政管理上得到了地方一定的支持,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扩大了市、地、州公路养护管理的自主权,初步为实现管养分离和公路养护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尽快实行公路养护市场化,阿坝州公路管理局于1998年实行公路养护年公里成本包干制,2002年实行了《行政职务双重聘任制》,一定程度增强了内部活力,转变了职工观念,增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力。但从现在情况看,各公路养护分局,就其人员素质和机械设备,还远不能适应公路养护市场化的要求,必须进一步给予充实和加强。不然,会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等负面影响,使公路养护市场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二)油路养护

1、油路养护的特点:⑴经常性;⑵预防性。

2、油路使用周期: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和沥青表面处治面层,使用周期8年;热拌沥青碎石混合料和沥青贯入式面层,使用周期10年;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使用周期12年;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使用周期15年。

3、我州油路超期服役情况:

我州油路大多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修建的沥青表面处治,历年来虽然不断安排油路大修,但按使用周期8年计算,仍不能满足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截止2000年底,我州尚有超期服役油路386km。

4、油路小修保养内涵,部、省颁年公里成本定员:

    ⑴内涵:油路应加强经常性,预防性小修保养,对局部的、轻微的初始破损必须及时进行修理。通常把清扫保洁、拥包、裂缝、松散、疏通边沟等病害作为保养作业;修补坑槽、沉陷、处理波浪、啃边、修补挡土墙、增设涵洞等作为小修作业。小修、保养是保持油路使用质量、延长使用周期的主要技术措施,分初期保养、日常保养和预防性季节保养修理。

⑵部、省颁年公里成本及公里定员:年公里成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每年随着工资及材料等的增涨,与部颁年公里成本极不相适应。我州油路年公里成本从1986年起至2000年,公里成本控制在3000元—1200元之间。公里定员:三级公路(平均昼夜交通量1001—2000辆/天)1.1—1.3人/km;四级公路0.4—0.7人/km。

5、大中修工程内涵,间隔时间,部省颁公里成本

⑴内涵:对管养范围内的定期或周期性的修理,以恢复原状的小型工程项目或以全面恢复原设计标准,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进行局部改善和个别增建,以逐步提高公路通行通力的较大型工程项目。

⑵间隔时间:中修工程一般5年一个周期,大修工程一般10年为一个周期。

⑶部省颁公里成本:大修工程公里成本我州一般为4000元,中修工程一般为1200元。

6、大中修工程的意义与影响

公路养护工程的大中修工程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为我州的经济建设和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道路条件。

7、油路日常养护的作业方式

油路的日常养护一般采取道班集体养护作业。近年来,随着公路养护机制转换的深入,我州油路日常养护的作业方式有:道班集体承包,责任到人的年公里成本包干制,全员全额劳动合同制和内部招标承包制。

8、大中修工程搞得较好的地区

9、1986—2000年我州油路大中修安排情况

详见附表(十二)

    (三)油路重点整治

详见附表(十三)

    (四)全面养护

1、什么是全面养护?

全面养护是指在养好路面的同时,还要注重路基、桥涵构造物、沿线设施、绿化等方面的养护,使路况均衡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2、提出全面养护的历史背景:

五十年代后期,各地养路部门对公路逐步加强了全面养护。一九五八年福建省宁德工区开展了养路“十三无”(即路面无坑槽、无波浪、无露骨、无翻浆、无积水、无路肩缺口、无堆积物,路基无塌陷,;边沟无淤塞,桥涵无跳车、无损坏,标志无缺损,绿化无缺苗)竞赛,不久,在福建全省推广,使公路路况得到了大面积提高。一九五九年,宁德工区获得交通部授予的“全国养路红旗”称号。一九六一年,山东省为全面评价公路养护质量,把它划分为优、良、次、差4个等级,将优、良等级的公路里程占全部里程的百分比称之为“好路率”。这种评比办法,已纳入一九六二年交通部制订的《关于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之中,为加强养路技术管理,进一步落实“以养好路面中为心,加强全面养护”的方针,发挥了积极作用。

3、全面养护何时何单位提出:

一九五六年八月,交通部在全国养路工作会议是提出“依靠地方,依靠群众,就地取材,以养好路面中为心,加强全面养护,重点修理,分期改善,逐步提高使用质量,以适应运输发展需要”的方针。

4、全面养护的具体内容:

保持路面整治,横坡适度,行车舒适;路肩整治,边坡稳定,排水畅通;构造物完好;沿线设施完善;绿化协调美观,逐步实施GBM工程,力争构成畅、洁、绿、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5、全面养护采取的措施:

怎样衡量全面养护?全面养护的质量考核,应根据路况实际达到质量要求的程度,划分为优、良、次、差四个等级,以优、良公路占养护总里程的百分比即“好路率”作为衡量公路全面养护质量的主要指标,具体评定方法按现行《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075—94)办理。

6、效果:

自一九七九年,全面公路养护部门贯彻执行了交通部制订的《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暂行办法》以来,我州公路平均好路率逐年递增,一九九三年干线公路好路率为71.2%.一九九四年执行新的《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075—94)以来,好路率仍是稳中有升,通过公路改造,路面改善,加强全面养护,截止二000年,我州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了79.8%。全面养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水泥路面的修建与养护

1、水泥路面的修建:

⑴修建水泥路的原因:

海拔高,不利于修建沥青路面的路段;交通量大的路段;软土路基或病害路段;城镇过境路;其他要求修建的路段。

⑵我州最早修建的水泥路是哪些?这些水泥路等级、长度、宽度、造价、质量、工程主要负责人、施工与设计单位:

我州最早修建的水泥路是马尔康县城过境路。一九九三年为迎接建州四十周年,在G317线刷马路口至马尔康的K65+000—K67+000修建了2km三级公路,宽度为8.5m的水泥路面,工程总投资为87万元,工程质量等级为优良;工程主要负责人肖先仲,施工单位为原阿坝养护管理总段油路工程队,设计单位为阿坝总段设计室。(详见附表十四)。

⑶修建水泥路应注意什么?

A、对水泥路和水的需要量大,对水泥路供应不足和缺水地区不宜修建水泥路。

B、要注意接缝。由于水泥路接缝多,为减少混凝土板热     冷缩的温度应力,要设置各种不同类型的接缝把板块划小。这不仅增加施工和养护的复杂性,而且容易引起行车跳动,既影响行车舒适又易损坏边角。

C、铺筑后一般需要保湿养生2—3周后,才能开放交通。

D、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板下的脱空或不均匀沉陷,都会导致荷载下的板产生过大弯拉应力而破坏,板的开挖和修补都很困难,并影响交通,因此,修建水泥路时也应注意对基础的补强。

⑷修建水泥路存在的问题:

A、造价较高,一次性投资较大。

B、修补困难,修补后路面质量不如原来的整体强度高。

2、水泥路的养护

⑴水泥路怎样养护?

A、重视日常养护工作。

B、制定养护维修计划。

C、进一步加强养护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D、组织编写养护维修手册。

E、逐步实现维修养护机械化。

⑵水泥路修补技术

在裂缝修补方面,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热熔化后的沥青直接灌入缝内。目前采用的是灌环氧树脂的方法是沿路面裂缝每隔一段距离钻一些孔,然后灌进环氧树脂,让环氧树脂通过孔渗入裂缝内。这种修补方法对新建道路的断板裂缝修补较为适用。对于旧混凝土路面,由于裂缝内夹有灰尘,缝壁的尘污难以清除,致使灌入的材料与原混凝土粘结不好。近年来,我省一些地区采用沿路面裂缝向两侧扩展20—30cm,去除表层8—10cm的混凝土,沿裂缝每隔30cm左右用钯钉钯住裂缝两侧,再铺上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材料配制的混凝土。使用时间最长的已有3年多,未发现新的贯穿裂缝出现。

在板块的修补方面,一些地区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修补方法,但混凝土的破碎设备仍需改进。在我国破碎旧混凝土,大多采用人工凿除或用风镐破碎的方法,破碎清除废混凝土速度很慢。有的地方采用冲击锤破碎旧混凝土,虽工效有所提高,但容易导致相邻板块的损伤。捷克等国研制出了一种液压式的多功能混凝土破碎机,不仅大大提高了老混凝土的破碎工效,而且也减少了相邻混凝土板块的损坏。

    二、县乡道养护体制

    (一)、县道养护体制

1、1998年全州有县养路队8个,分别是:茂县养路队,于1957年1月成立,职工74人;若尔盖养路队,于1965年2月成立,职工61人;南平养路队,于1980年11月成立,职工28人;汶川、阿坝、松潘、壤塘、黑水等养路队均建于1967年10月,分别有职工汶川养路队25人、阿坝养路68人、松潘养路队69人、壤塘养路队19人、黑水养路队18人。各县养路队行政上由所在县领导,业务受阿坝州交通局领导,形成州县两级管理体制;经费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补助,阿坝州交通局掌握划拨。其养护性质和职责是对州统管以外的部分县道进行辅助性养护。

2、1998年11月,阿坝州人民政府为进一步理顺"以州统管"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行局队合一,上收8个养路队合并到各县公路管理分局,实行统一管理。合并后成立了茂县、九寨沟公路管理分局。共将600公里县道收为州管。其余930公里县道,由州交通局补助,各县交通局自行组织进行辅助性养护。

    (二)、乡村道养护

阿坝州乡村道路养护,除部分乡道一直是州交通局补助,由县交通局自行组织进行辅助性养护外,村道原由农机水电局管理,因机构变革后由农业局管,但绝大部分是由村民自行集资养护。

    三、提高养路职工形象和地位

    (一)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道班建设:

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管养着阿坝州1790公里国、省、县干道公路,下属12个养路分段,共194个养路生产道班。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这里气候恶劣,工作环境艰苦,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难度大。全州1790公里国、省、县干道公路基本上是每10公里设一个养路道班,每个养路道班平均定员在10人左右(高山、草地定员多一些,农区、河谷地带定员少一些)。这些道班绝大多数分布在阿坝州的雪山、草地、河谷地带,环境恶劣,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差。

    (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道班房建设:

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194个养路生产道班,绝大多数是六十、七十年代修建的简易道工房,很多道工房是干打垒的石墙、小青瓦房顶、仿苏联式结构。这些道工房均分布在阿坝州海拔1000到4200米的雪山、草地、河谷地带,由于受到高原自然条件和恶劣气候的影响,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道工房的破损较为严重,一部份道工房成为危房。

为了改善高原养路工人的住房条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和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多次对养路道工房进行实地调查,制定出道工房维修、重建和新建方案。1986年至1990年五年时间里,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拨款和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总段从切块包干经费中挤出资金,平均每年给每个分段重建或新建道工房1-2座,维修道工房1-5座。

八十年代中后期,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总段各分段重建或新建道工房情况:

序号      单    位    86-90修建(座)  每座平均修建面积(m2)    平均投资(万元)

1、刷经寺公路分段    4        365              8

2、理县公路管理分段  4        365             7.8

3、威州公路管理分段  4        365              8

4、松潘公路管理分段  5       350               8

5、若尔盖 公路分段  9       280               8

6、红原公路管理分段  8       300               8

7、阿坝公路管理分段  5       300               8

8、壤塘公路管理分段  6       380              8.5

9、金川公路管理分段  1       300               7

10、小金公路管理分段5       360                8

11、黑水公路管理分段4       360                8

12、马尔康公路分  段5       400               8.5

八十年代中后期,阿坝州各县养路队重建或新建道工房情况:

序号    单    位          86-90修建(座)    每座平均修建面积(m2)    每座平均投资(万元)

1、茂县养路队     6         300            6

2、南坪县养路队   4         250            5

3、汶川县养路队   1         400           7.5

4、松潘县养路队   3         350            7

5、若尔盖县养路队9         250            7

6、黑水县养路队   3         300            6

7、阿坝县养路队  12         280            7

8、壤塘县养路队             180           3.2

    (三)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道班管理:

八十年代中后期,阿坝州公路养护管理总段对所属道班实行"两长、四员"管理和"双百分"考核制度。

"两长、四员"即班长、工会小组长、原始记录员、安全员、生活卫生员、材料保管员。"两长、四员"各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各施其职,按月考核。

"双百分"即道班管理100分,养路生产100分。道班管理100分就是按照100分制,每月对道班"两长、四员"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考评、打分,按照打分的高低进行奖惩;对道班的文明建设、民主管理、安全生产、班容班貌等进行考评、打分,按照打分高低进行奖惩。养路生产100分就是按照100分制,每月由分段对该班养路生产进行检查、考评,按照打分的高低对该班发放当月的生产奖金,奖惩逗硬。

道班实行"五表、四薄"上墙。"五表"即《公路养护任务完成情况表》、《生产指标及承包费发放表》、《职工生产考勤表》、《公路养护质量示意图》、《管养路段路况示意图》。"四薄"即班组学习记录薄、班组民主管理和经费开支记录薄、养路生产情况记录薄、好人好事记录薄。

八十年代中后期,阿坝州各县养路队对养路道班的管理,道班设有一名班长和一名副班长,每月按计划养护路面,实行集体养护作业,每月月底进行考评。养路队每月底对各道班路况进行检查,按照养护路面路况的好坏,给各道班职工核发奖金,奖惩兑现。

    (四)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力宣扬养路是一门科学: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阿坝州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公路等级质量度的不断提高,对公路养护管理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知识的含量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阿坝州公路管理总段大力宣扬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含水量量较高的技术工种,必须大力提高广大养路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加大机械化养护公路的水平。阿坝公路护管理总段每年在汶川职工学校组织两个班(40至80人),进行初、中、高级技工的培训工作,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总段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学科学、学技术活动,开展技术比武、技术练兵活动,在工作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技术能手和生产骨干。在养路生产中,坚持按操作程序养护路面,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QC活动,坚持用部颁"52111"标准查路,坚持用三米直尺上路等,在全总段形成了学科学、学技术的良好风气,普遍提高了广大养路职工的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

    (五)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养路工由普工到技术:

八十年代中后期,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的全体职工均为技术工人。

八十年代中后期,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的全体职工均为技术工人。

各县养路队的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全部由普工晋升为技术工人。

    (六)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力宣扬的先进典型:

任荣培,1998年至199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该同志为阿坝总段金川分段周山道班班长。

田春勇,阿坝总段威州分段兴文坪道班工人,1990年被阿坝州人民政府授予"阿坝州双增双节能手"称号。

肖安国,阿坝总段威州养路段映秀道班班长,1990年被阿坝州人民政府授予"阿坝州双增双节能手"称号。

    四、高速公路养护

    略。

    五、标美路

    (一)标美路铨释:

标美路(即GBM)工程是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的简称。GBM是公路标准化、美化的汉语拼音Gonglu    Biaozhunha    Meihua的缩写。创建GBM工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提高公路的科学管理水平;突出公路特有的建筑美和景观美,以全面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

    (二)标美路的主要技术要求:

按照交通部(91)交工字125号通知颁发的《国省干线GBM工程实施标准》以及我省制定的《四川省GBM工程实施标准》的规定,我们将GBM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概括为“七字”、“三丁”、“三同步”。“七字”是:一平—路面平整无坑槽;二硬—路肩硬化黑色化;三分—凝固路肩边缘和边坡,做到田路分家;四座—护肩带(墙)及圬工砌体要牢固;五光—边沟浆砌三面光;六绿—可绿化路段同步完成绿化;七齐—沿线设施及标志(牌、桩)标线要齐全。

“三丁”:平曲结半径小于100米的弯道内侧要用条石丁砌;路基宽度小于或等于7.5米的要丁砌;填方路堤车轮可能碾压路基边缘路段护肩带(墙)必须丁砌。

“三同步”是:油路大修要同步完成GBM工程;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要同步完成GBM工程;公路改建工程要同步完成GBM工程。

    (三)阿坝州标美路建设经过:

阿坝州标美路建设从一九九二年起步,由于受建设资金的限制,修建标准确较低,对主干线一些路段进行警示桩、路缘带、标志标线的建设,当年基本建成15 km。从一九九三年至二000年的8年间,我州从较紧的养路经费中,挤出资金共建成了标美路519 km(大多是:“三同步”建成的)。

    (四)标美路建设公里成本及经费来源:

我州标美路建设公里成本都较低,平均每公里仅2000元,其经费来源主要养路费安排。

    (五)阿坝州标美路建设概况与成就:

详见附表(十五)

    (六)标美路建设优胜先进单位

略……。

    六、抗洪救灾大事记

    (一)九寨环线茂县大水毁:

1986年6月15日,由于茂县较场迭溪海子缺口,造成九寨环线茂(县)松(潘)公路两河口至较场段约28公里公路路基被冲毁,公路断道,给茂县、松潘、九寨沟(当时为南坪县)等县物资运输造成极大困难。水毁发生以后,州县交通局、公路养护部门和地方政府会同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测设计院,于7月19日至23日进行了现场踏勘,提出了水毁恢复方案。较场至青龙段5公里坡陡、弯急、路窄,经常阻车,亦并纳入此次水毁恢复工程。随即,阿坝州交通局组织了30余人参加的测量队伍,进行初测。8月5日至11月5日完成了测设任务,上报了资料。交通部、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公路局对此水毁恢复工程十分关心,很快落实了资金来源。1987年3月,四川省交通厅和阿坝州政府签订了水毁恢复工程大包干协议;阿坝州政府成立了茂松路水毁恢复工程领导机构,安排阿坝州交通局负责工程测量、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工程以民办公助形式进行建设,四川省按四级公路山岭重丘区双车道修建、路基宽7.0米,路面宽6.0米。桥涵设计荷载:汽—20、挂—100、桥面净宽7+2×0.25米,小桥涵洞与路基同宽,涵洞最小孔径不小于70厘米。工程于1987年6月开工,1989年7月完工,历时两年。

该工程起于茂县境内,茂黑路72K处的两河口飞虹桥头,溯岷江右岸而上,至木堡跨河,沿江河左岸上行后,到烟灯坡再过河到右岸,经沙子河坝上至较场区,绕经街区背面,接观音岩原公路,止于青龙寺。公路总长33.895公里,大桥两座。

为了加强施工管理,加快工期,保证质量,阿坝州政府成立了以副州长杨吉生为组长的汶南公路改建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下设茂县、松潘两个筑路指挥部(指挥长分别由分管副县长担任),具体组织工程施工。全线工程共完成路基土石方246.95万立方米,防护工程4.83万立方米,级配路面20.21万平方米,沥青表处路面8100平方米。大桥2座,共长149.7米,中小桥4座,共长34米,涵洞33道,共长247米。总投资1170万元。标工186.59万工日。耗用钢材170.6吨,水泥1546.1吨,木材665.79立方米,炸药468吨。

1989年1月11日至13日,阿坝州汶南公路改造领导小组组织州、县政府领导、交通、林业、水运单位负责人,并邀请了四川省公路局有关人员参加,共36人进行初验。评议认为:工程基本合格,局部尚需改善。并开始放行车辆。1989年7月10日至12日四川省公路局正式组织竣工验收。州、县政府及交通、林业、岷江水运局等有关单位人员参加验收,评定为合格。由茂县养路队正式接养。

    (二)刷马路段大水毁

1992年6月25日,由于连日暴雨,梭磨河水陡涨,致使山洪爆发,坍 方、泥石流不断,造成原S303线刷炉路刷马路口至马尔康县(G317线刷马段)全长65公里路段内路基冲毁13045m3/3.928km,形成路基缺口,坍方、泥石流、滑坡、崩塌40448m3/79处,从而断道阻车。灾情发生后,州、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指示公路养护部门尽一切努力尽快恢复通车。原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立即成立了总段长余大明任组长,副总段长李成福、总工程师曹国洪为副组长的抢险领导小组,并以马尔康养路分段为主体成立工程抢险大队,从各分段抽调机具设备共计15台(辆)投入了抢险。省公路局对此灾情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并派员视察了灾情。通过连续奋战,在6月28日下午4时15分便道通车。

此次水毁,刷马路灾情尤为突出,其余的汶川至理县,可尔因至壤塘上寨,红石路、卓小路等不同程度发生了灾情,其受灾面在阿坝州主干线达到了65%。洪灾过后,公路面目全非,千疮百孔,为了尽快恢复水毁遗留下来的路基缺口及时桥(涵)、路面,四川省公路局下达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水毁恢复(简称“千万工程”)。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成立了以副总段长李成福为组长、工务科科长刘文生为副组长,工务科副科长葛云龙、财务科科长钟志辉等为成员的“千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水毁恢复工程的列项、设计、方案审定、验收等工作。1993年7月 “千万”工程正式动工,同年11月底基本完工,经省公路局验收工程合格率仅82%。1994年施工队进行返工弥补后才正式交付使用。

    七、公路养护的困境:

    (一)表现:

1、投入公路部门的养路费严重不足。

我州公路养护体制八六年至九三年属省公路局管理,养路经费直接由省公路局拨付,尽管州内养路费投入很少,但由省公路局在全省范围内调控,还显得资金完全能够满足养护生产所需,根本不存在拖欠职工的律贴、补贴现象。

九三年公路养护体制下放到地方,州公路局则由交通局管理。省交通厅按九三年公路养护体制下放前三年的养路费平均开支数为基数,平均每年递增100万元包干使用,根据上级核定的养路费包干基数,分解实施计划除工资按国家规定出台的政策(不含州内地方性政策的津贴、补贴)计算外,如路面材料:油路500元/年km,土路也是500元左右/年km,生产用工具70元/人年,公杂、水电费96元/年,基本都是维持在八十年代中期水平,根本无法提高,更谈不上与市场物价上涨水平同步,加之近几年工资上涨幅度较大,工资增长水平过快,所以包干经费根本无法维持公路养护经费的日常开支,故近几年州内地方出台的增加职工的工资性津贴、补贴无法兑现(详见附表十六)。

2、养路职工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下降:

⑴居住状况

八十年代中后期,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阿坝公路养护管理总段及各县养路队都拨专款和挤出大量资金,对六十、七十年代修建的简易道工房进行重建或新建,进行大量维修。平均每个养路分段和县养路队,每年要重建或新建道工房1—2座,维修道工房2—5座。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州养路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广大养路职工扎根高原安居乐业。

到九十年代初,特别是1993年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下放给阿坝州后,由于阿坝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支持公路养护事业发展,每年养路征收缺口较大。全州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养护管理经费,一部份靠本州养路费的征收,另一部份还靠省交通厅的定额补助。这两部份资金加在一起,只能维持全州养路部门在职职工和退离休人员的工资发放,直接用于破旧道工房的改造、修建的经费十分有限。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平均每年用于道工房的维修、改造、新建的经费不足100万元。平均每年维修道工房在10座以内,改造、新建道工房2—4座。

1998年阿坝州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实行局、队合一,国省、县道公路由阿坝州公路管理局统一管养后,全系统共有养路生产道班267个。其中,有80%的养路道班是七十、八十年代修建,还有10%的道班破烂不堪,不能居住。例如:若尔盖分局唐热路上的四道班、五道班,阿坝分局麦唐路上的二道班等,都无法居住养路职工。

到2000年,阿坝州养路生产一线职工的居住条件下降较为严重,特别是道班破烂,“三无”道班(无照明、无电视、无饮水)问题十分突出。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和州局工会及时向阿坝州和省交通厅反映汇报情况,要求解决高原养路职工住房条件,改善养路职工照明难、看电视难、饮水难的状况。2001年四川省交通厅和厅公路局对阿坝、甘孜、凉山三州高原养路职工实施了“光明光彩”工程,一次性给高原养路道班配齐了微型发电机、电视机地面卫星接收器和电视机,解决了养路职工照明、看电视难的问题。

但是,道工房破烂,职工居住条件差;草地、高山道班职工饮水困难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⑵养护生产工作量增大和要求提高。由于养护包干经费短缺,不得不采取增大养护道班管养里程,减少养护定员。养护体制下放前的养护定员平均是1.2人/km,而通过几次定员调整,到2000年底我州所管养鹧鸪山34公里土路的定员维持在1人/1km外,其余公路如九环线,国道213线的定员仅0.7人/k,省道及其以下公路则更低。而近年来州内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给公路管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四姑娘山的旅游干线公路,随着九八年以来的公路改造完成后,近几年的旅客流量不断增加,车流量大大提高,这给山区公路本身就垮方、飞石不断,却要死保使旅游主干线畅通,实现“不让旅客在途中滞留过夜”的承诺,给公路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⑶国家人事单位调资,增资都能兑现,就是州内地方出台的改革,增加职工津贴、补贴无资金来源解决。

⑷劳动法规定的劳保用品能享受。

⑸我州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养护职工常年坚守在养护生产第一线,且高度分散,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

⑹由于养护包干经费不足,养护职工们的工资、福利、奖金与交通职工比较,则严重滞后。

⑺山区公路随时都有垮方、飞石的可能,这就要求广大养路职工不分节假日、星期天,早出晚归管好自己的责任路段,还不及沿线民众有充裕的休息时间。

⑻我局仅86年国家实行合同制职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参加了社保,因养路资金不足,原工作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都未参加社保和医保。

3、养护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难以实施。

⑴养护生产绝大多数都是手工操作。

⑵养路道班无固定的筑养机械。

⑶养护生产和机械设备,从价值来讲有所增加,从数量来说是呈逐渐下降趋势。

详见附表之十七

4、我州的公路管养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为州内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5、我州公路技术状况差,道路等级低,加之资金极度匮乏,大中修工程不能完全按要求实施。

6、超载违章造成的损失,公路部门得不到赔偿。

7、非生产人员膨胀。九八年实行县公路分局与县养护队“局队合一”后原养护队管理人员全部作为公路分局管理人员使用,致使原有养护队的县公路局非生产人员迅速膨胀。

详见附表之十八。

8、已成公路现状:

详见附表之《公路路况普查统计汇总表》

    (二)造成困境的原因:

1——2略。

3、阿坝州的财政本身就贫穷,根本无力补助养路费。

4、略。

5、州内运输车辆很少,收取的养路费远远不及养路费开支,而省交通厅的定额补助包干经费也入不敷出。

    (三)公路体制的转机:

1、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在1999年8月和2002年11月实行了两项转机,转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路管理效率,实行事企分开,理顺关系,降低养护成本,调整结构,减员增效,消除弊端,强化管理,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良性循环的投入机制,使公路养护生产更趋向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多样化、管理科学化、用工社会化、分配多元化的新格局。

2、在实施转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职工转变思想观念。进行“三破三立”,即:破事业单位铁饭碗的旧观念,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社会观念;破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供给制观念,立竞争上岗的新观念,优胜劣汰的新观念;破公路养护经费先工资后养路的旧观念,立不劳动者不得食,拿钱买好路的新观念。二是调整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国、省、县道公路技术等级的提高,必须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调整公路产业结构和道班结构,重组生产要素,改变传统的养护管理组织形式和作业方式,维修与维护分离,实行专业化养护,合同化管理,逐步实现公路养护市场化。三是进一步深化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人事用工制度上,从1999年起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签订劳动合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固定工资制,    现行的各类工资存入档案。实行全额浮动效能工资制。即第一步、第二步改革。

3、2002年为进一步深化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建立新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全方位推进养护生产运行机制的第三步改革。要求:继续全面推行道班集体承包,责任到人的年公里成本包干制,打破人头经费和固定工资、推行定额养护,降低公路养护成本,精简机关人员,降低成本,转达变福利观念,降低福利成本;干部管理实行“双重”聘任制,扩大分局自主权,积极探索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新路子,稳步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通过实施“第三步”改革,公路养护生产定员标准从第一步改革的0.4人/km平均每公里降低了0.18人,养护定编道工减少530人,小修保养经费也相应 减少832万元,平均每公里降低养护成本2825元;精减机关管理人员172.5人,降低行政管理费263万元,共核减1095万元经费,从而达到“精简效能”、“减员增效”的目的。

·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